中共十八大會期迫近,作為中共最高權力交接的政治大事,這次大會的籌備,主要著手三方面準備,即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和輿論準備。但在此之外,還有一方面準備,即作為中共中心工作的經濟工作,要作出相應安排,既為大會召開創造良好氛圍,又為權力交接作出平穩鋪墊。事實上,從今年3月的人大會議之後,「迎接中共十八大的召開」,就已被定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而從9月開始,「十八大經濟維穩期」,也已全面展開。在中共十八大會期之前,保持經濟總體平穩,創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已成主要工作基調,中國經濟就開始在維穩與應對挑戰中徘徊。中共十八大前中國經濟運行,按中共領導層的要求,是要引領出一個「總體平穩」的局面。但不巧是,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呈現步步下滑的局面。按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8.9%回落至8.1%,創下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季度增速新低。到第二季度,GDP增長7.6%,更是三年來首次跌破8%。雖然此前當局已定下全年經濟增長7.5%的低指標,但數據不斷走低仍出乎意外,當局更擔心經濟下滑不止,於9月間採取調控措施,國務院調控部門按整體部署,對傳統上拉動中國經濟前行的三套馬車,全部加力,包括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分別出台應急措施。首先是投資拉動措施,中央和地方接連兩天出手。中央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覆了總投資規模預計超過八千億人民幣的軌道交通建設規畫,批覆了包括公路、碼頭等20多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國家發改委這些投資安排,不是其部門心血來潮,而是中共領導層的集體拍板,連一向不大談經濟的胡錦濤,都號召要「發揮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以大投資來推動穩增長。而地方政府比中央部門發力更早,由5月間部分地方政府動手開始,到9月初多數地方宣布「穩增長」止,最高的估計,是地方政府計畫安排高達20萬億元人民幣的巨大投資。在大投資的同時,當局也在著手推動穩定進出口。一方面希望「穩出口」,一方面在「擴進口」。成為世界工廠以來,出口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因國際市場發生重大變化,目前外需市場仍在惡化中,外需別說「擴」,要「穩」已不易。現在換個思路,叫擴大進口,希望實現進出口平衡後,進出口貿易總額數字能上去。消費是中國經濟中較難攻下的關口。胡溫領政十年,其間中國經濟雖有榮景,但有一個經濟政策一推十年,功效甚微,那就是「擴大內需」。當局今次希望,換一個思維,在擴大進口之後,對國內生產和需求都可能有些推動,原材料的進口,可以平抑價格,穩定生產,而生活用品的擴大進口,則直接推動國內的消費。與之同時,當局也直接調整政策來促動消費活躍,主管市場的中國商務部部門,要出台關於國內貿易的政策、財政部要安排減收稅費,其他部門,也要商量出當年諸如家電下鄉之類的促消費政策。但目前的「十八大經濟維穩」,面臨新的挑戰。首先是全球因素的挑戰。歐債危機和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令中國經濟面臨新變數,除貿易外,在金融層面、國際市場價格層面,變數極可能負大於正。中國既飽受貿易保護主義挑戰,自己的東西賣不出去,又受國際市場價格大波動影響,原材料和能源價格大升到買不下手,是何等氣餒。與之同時,另一個變數,是區域衝突,由外交、政治而波及經濟。中國在南海與東協家國的衝突,令其面向東協開放的區域戰略,受到挑戰,近期因釣魚島主權之爭,與日本間的外交衝突,一定波及中日經濟關係。當然,就中國國內而言,也出現新的經濟挑戰。一方面是「穩增長」再度推延了「調結構」,令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農民工的失業返鄉,以及大學生就業,將帶出新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 F1 T7 S% B+ c- W9 d, l( e公仔箱論壇' x4 e5 G1 i6 s) D% u8 v+ ^5 P
' D, E7 @% t( |7 S5 xtvb now,tvbnow,bttvb0 m/ ~' K* f$ Y* C4 B8 g
世界日報社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