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內地廣傳「人為病毒專攻中國人」陰謀論 評論:圖藉民族主義轉移視線tvb now,tvbnow,bttvb8 O$ S% I* X! f8 S: l& ^
& @1 p# v e7 |, \6 I
, j! X( }9 X$ ? s4 ]% c! `0 M# T' Y- Hwww2.tvboxnow.com武漢醫學工作者在進行病毒核酸測試
6 V$ i6 `0 T1 l5 s* F" a, o* c(美聯社)tvb now,tvbnow,bttvb3 ?9 X: Q0 A3 D* n9 t; _, C& a
/ K' L6 F( G) C, W3 I武漢肺炎疫情在武漢出現後迅速蔓延至全中國,令全國人心惶惶,同時打擊中國經濟,不過有學者發現,中國的社交傳播充斥各種謠言和陰謀論,傳播速度隨時較病毒更快,當中不少人質疑病毒「是為中國人度身訂造」,矛頭指向美國等「外部勢力」。分析估計,宣傳部門刻意傳播這些論調,企圖藉民族主義將疫情的責任政治化,以撇清中央政府甚至地區政府防疫失敗的責任,民眾應該警覺。
7 ]+ [/ |$ W' v公仔箱論壇
& n* A, f2 c% y內地網民以至本港不少愛國人士近期經常流傳,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並非來自蝙蝠或者任何一種野生動物,而是在實驗室人為干預而成,還言之鑿鑿說感染者、死亡者以華人為主,「證明」病毒是由「外國製造」專門用作攻擊中國人。8 t, `4 k! x0 L0 @2 [
8 J8 ^2 z' }( f+ u1 j: j+ Uwww2.tvboxnow.com德國傳媒《德國之聲》訪問德國哈勒大學醫學院病毒醫學研究所所長克庫勒教授(Prof. Alexander S. Kekulé),他認為這些陰謀論非常荒謬,他解釋,病毒需要和一個特定的受體結合才能入侵肺部,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它必須完全吻合。而新型冠狀病毒的受體和SARS病毒的受體是一樣的,而這個受體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分種族,因此冠狀病毒根本沒有「種族歧視」,只要明白其致病原理,「精準攻擊華人」一說不攻自破。' u$ R T/ u) G3 |3 ^
! s2 W+ e" E- D5 }0 ]/ h* Otvb now,tvbnow,bttvb不過,病毒是否由實驗室人為製造,或因醫學專家疏忽而洩漏,的確未能完全排除,但克庫勒教授認為沒可能如內地網民所說,是由美國2015年實驗室所製,他解釋2015年美國實驗室製造的這種病毒和如今的新冠病毒存在差異,不可能是今次疫情的元凶。事實上,洩漏的可能性也不大,他說:「雖然說理論上講不能完全排除病毒洩漏的可能性,但是這次的新冠病毒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很像是剛剛從某種動物傳染到人身上的病毒,它所導致的病症也十分具有典型性,和當年的SARS非典肺炎是大致相似的。」) S2 O$ k$ _: @0 m) Z0 I
tvb now,tvbnow,bttvb3 t0 K; A1 Z, ?5 Q6 ~
既然傳言的可信性不大,為甚麼受到內地網民甚至香港愛國人士追捧、轉發流傳呢,政治學者吳強認為,種種陰謀論與民族主義高漲及宣傳部門刻意推動反美主義有關,過去8年情況尤其嚴重,他說:「一方面是公民社會、自由媒體和知識分子的聲音被壓制,中國的輿論生態被民族主義情緒強烈主導,當然另一方面也和中國社交傳媒在過去十年的迅速發展有密切關係。」www2.tvboxnow.com- F/ e3 r% L0 a( ~
6 Z) P8 c5 C& Y/ Q1 l
吳強指出,從中國官方的內部決策、智庫的內部討論中看,北京過去30年來始終把美國當作假想敵,而習近平上任後民族主義更加高漲,外交部發言人以至官方傳媒也充斥反美情緒,因此民間也經常說「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類似言論不但不受壓制,更被當局「縱容」傳播,他說:「種種陰謀論嵌套在一起,是一個系統性製造過程,先被有系統地散播,然後才引起老百姓自覺或不自覺的轉發,而這也是由於部分民眾缺乏辨別力。」同時這樣也能轉移視線,將防疫不力的責任政治化。tvb now,tvbnow,bttvb; p+ S7 r. {, v! s9 T7 |& E* K- k
公仔箱論壇6 \7 {! [# ^( c0 j7 ?$ W* B
不過德國經濟研究所(DIW)所長弗拉徹爾(Marcel Fratzscher)提醒:「嘗試把一個問題的責任政治化,去分裂陣營,去製造衝突,這樣的做法是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我認為大家應該坦誠開放地討論這個問題,不要去關注這類陰謀論,而是專注於解決真正的問題。」他強調,無論是貿易衝突還是今次疫情,大家都有損失,沒有贏家,「如果中國陷入困境,那麼美國也會面臨問題,比如無法向中國出售大量產品,蘋果手機就是典型案例。……我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船上。新冠病毒也使得美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並沒有獲得什麼好處。」
8 @% {2 @2 f$ V! Y, {$ u$ w《德國之聲》 |